中国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管理咨询机构
中国特色管理智慧产业集成商

InChinese InEnglish

2025年5月期刊

开辟国企“十五五”战略发展新模式

在2025年两会工作报告中,对于国有企业的“十五五”战略发展模式提出诸多新要求。国企在“十五五”规划期间,如何“统筹协调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要点)的关系,成为国企十五五战略发展的关键之一。

国企“十五五”战略发展的底层逻辑,本质是推动传统生产力的量变与质变,加快实现从低质效发展模式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升级转型,从而在新旧动能转换、增量与存量优化、质量与总量提升等方面取得最优平衡。具体而言,国企应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发展新要求,全面谋划“十五五”战略部署,推动“新动能与旧动能”、“增量与存量”、“质量与总量”的战略协同发展。

——编者语


在2025年两会工作报告中,对于国有企业的“十五五”战略发展模式提出诸多新要求。国企在“十五五”规划期间,如何“统筹协调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要点)的关系,成为国企十五五战略发展的关键之一。

国企“十五五”战略发展的底层逻辑,本质是推动传统生产力的量变与质变,加快实现从低质效发展模式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升级转型,从而在新旧动能转换、增量与存量优化、质量与总量提升等方面取得最优平衡。具体而言,国企应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发展新要求,全面谋划“十五五”战略部署,推动“新动能与旧动能”、“增量与存量”、“质量与总量”的战略协同发展。

 
一、科技创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国企在“十五五”规划期间,应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新动能,加快推进国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标杆。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与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国企需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了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国企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例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与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等组建联合团队,围绕芯片设计、制造工艺等核心技术展开攻关。双方通过共建实验室、共享技术资源,形成“企业需求导向+高校研发支撑”的合作模式。既实现了产业资源的互补,又有效地降低了研发成本,加速了技术转化速度。

 
二、产业战略升级是增量与存量优化的关键路径

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路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

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国企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升级。例如,中国宝武集团通过建设钢铁智慧工厂实现了钢铁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国企应积极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华能集团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案例表明,国企可以通过战略投资战新产业,推动总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盘活存量。

三是加强产业协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为了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国企应加强产业协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建立产业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从而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

 
三、将“新质生产力”作为实现质量与总量双提升的关键抓手

一是将新质生产力培育纳入国企战略规划。为了确保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培育和发展,国企应在顶层设计中有效结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其纳入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统筹平衡发展质量与总量提升。

二是建立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为了激发企业内部创新活力,国企应建立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通过设立新质生产力专项考核指标,如技术创新成果、新产品开发数量、新兴市场份额提升等。这些指标应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相契合,能够客观反映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成效。对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成效进行考核,并给予相应的激励。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发企业内部创新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总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四、以中国华能集团战略发展标杆案例为鉴 

1. 华能集团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

一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技术创新方面,华能集团投入大量人财物资源,重点攻关钙钛矿电池、熔盐储热等核心技术。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传统火电的灵活性,还显著增强了新能源的消纳能力。这些技术成果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更在国际上展现了华能集团的创新能力,为集团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全国首例熔盐储热技术示范项目,是华能集团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重要成果。该项目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热能,还增加了新能源的消纳电量,显著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为火电产业低碳转型升级树立技术标杆。

二是智慧能源系统集成。华能“睿智小能”智能管理平台的开发,标志着华能集团在智慧能源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该平台覆盖火电与新能源全场景数据分析,有效降低了非计划停机率,显著提高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

三是前沿技术攻关。华能集团在高温气冷堆、煤电碳捕集项目及高温合金材料研发等前沿技术领域,华能集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增强了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华能集团的技术实力,更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华能集团通过产业战略升级,实现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

一是锚定战新产业布局。华能集团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清洁能源、储能技术等,构建了“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体系。这一布局不仅符合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的大方向,更为华能集团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产业结构,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

二是产业融合激活存量资产。华能集团通过“火电+农业”、“光伏+渔业”等产业融合模式,实现了传统能源资产与生态、经济价值的协同提升。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资产的利用效率,还为华能集团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实现了存量资源的优化利用。

 

3. 华能集团通过新质新发展,实现质量与总量双提升

一是经济效益显著。华能集团在战新产业的投资占比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均实现了大幅提升,新能源利润贡献率也同比增长显著。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华能集团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的经济可行性,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环境效益突出。华能集团澜沧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和雄安总部大楼等项目,不仅减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还树立了绿色转型的标杆。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充分展示了华能集团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感和行动力,为其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是社会效益显著。华能集团高温气冷堆技术的入选和“火电+农业”模式的推广,不仅为工业碳捕集提供了新方案,还推动了农村能源与产业的协同转型。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华能集团的社会形象,还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5年工作会议,华能集团更是明确提出,要为“十五五”规划奠定基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将“新质生产力”作为实现质量与总量双提升的关键抓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电力系统;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氢能、数字技术等),进而做强做优做大华能集团。

 
 

 

作者:北京求是联合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咨询总监兼企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晓波